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见习记者 王雪儿外包美工
9月27日上午,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的一个小院里站满了人,盛开的红色鸡冠花被挤到了角落。人们手拿五星红旗,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准备参加一场庄严的仪式。
9月27日,各族人民参加小院里的升旗仪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小院的主人沙勒克江·依明大爷号召全家人和邻居们聚在这里,整齐列队,升国旗、奏国歌。
这个小院里的升旗仪式,从2009年10月1日开始已经举行了160多次,沙勒克江夫妻俩居住的这座小院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沙勒克江介绍说,这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排来到塔城市,他的父母把家里的4间房子腾出来让解放军住,一住就是8年,处得如同一家人。
这段经历给小时候的沙勒克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官兵)在我们家院子里住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五星红旗在屋顶上飘扬,那时还不明白它的作用。后来长大了看过好多电影,才知道战争年代,解放军为了把五星红旗插到阵地上,牺牲了好多战士,他们都是英雄。而这些英雄就在我的旁边。”
9月27日,沙勒克江主持小院升旗仪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摄年轻时,沙勒克江是食品公司职工,改革开放后,他从事个体经营,挣钱多了,家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成就,我们中国人谁也忘不了。”
抠图在自家小院升国旗的想法始于2009年,儿女们都支持,当时沙勒克江和家人挨家挨户去宣传,邀请邻居家庭都来参加,还为大家准备好早饭。那年10月1日,沙勒克江在自家小院内举行了第一次升旗仪式,共有73人参加。
9月27日,沙勒克江和儿子沙拉依丁升国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雪儿/摄从那时起,每周一沙勒克江夫妻俩就会在院子里举办升旗仪式,外包美工有时只有两人,有时街坊邻居和家人也来参加。到了国庆等重要的日子,这座小院里不仅举行升旗仪式,还会开展爱国主义宣讲。小院的旗杆从最初的细木头杆子“升级”到了请铁匠专门焊的钢管;升国旗的步骤也经国旗护卫队专门指导过。
沙勒克江的双胞胎小孙子阿拉依丁和沙巴依丁从两三岁开始就参加升旗仪式。2021年,他们在作文里写下爷爷的故事,提到爷爷的愿望是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和国旗护卫队学习升国旗技术和步骤。这篇作文几经辗转,送到了北京。
那一年的6月1日,沙勒克江祖孙三代人受邀前往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和国旗护卫队成员交流。在北京,他们逛了故宫,两个孙子还将北京烤鸭带回了塔城。
2022年6月22日,在校园里升国旗的沙勒克江大叔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十几年来,到沙勒克江家小院参加升旗仪式、聆听宣讲的人超过32万人次,小院已发放小国旗近10.2万面、国旗徽章近2万枚。
9月27日,在升国旗仪式后,各族人民唱起《歌唱祖国》。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雪儿/摄西部志愿者杨思卿就是受沙勒克江影响的一员。如今,她已经离开塔城两年,一直惦记着“干爸爸”和“干妈妈”,她在寄来的明信片上写道:“您教我如何做个善良的人,帮助他人,不计得失,您将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各族人民,我深受教育,备受鼓舞。”
这些年,沙勒克江一家将爱国落到了实处。他的儿子沙拉依丁如今是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他记得,小时候父亲给了他三个职业选择,分别是医生、老师和警察。
在成为外科医生的这些年里,他始终坚持将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术后康复和护理。他还多年义务照顾一位瘫痪在床的阿姨,去年还为这位阿姨联系了眼科专家做了白内障手术。
当问到双胞胎小孙子未来的梦想时,两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医生”——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沙勒克江说,他从小就记得父母的教导:“要爱劳动,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他也要把这份情怀代代相传下去:“我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像拿接力棒一样,让五星红旗在这小院永远飘扬。”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外包美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